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新岁 (第2/2页)
允慈告假归家,方才落座,便听程舒仪言及此事,心中百般复杂,低声叹息:“大哥确有过失之处。” 苏婉离去后,府中氛围微妙变化,往昔她在时,内宅事务井然有序,处处周全,如今虽不至于显得凌乱,但总缺了些精巧,叫人未必说得清楚,却隐隐察觉出些许空落。 这日天光微亮,积雪刚融。 坊间市肆未彻底复常,门楣新贴红纸春联,字迹尚新,一切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气之中。 入殿之时,乌帽列列,可殿中却并非寂然,倒是有些低声议论随风而动,才知苏明谕仍旧称病在家,萧允弘只神色如常,恍若未闻。 白宗儒一案仍未尘埃落定,朝堂风波未平,萧允弘却不曾多做留意,他深知凡事不过顺势而行,否则便是枉费心神。 此番未曾立即返朝,连着元日假期,倒也算是明哲保身,想来那几日殿上定是群口喧哗,众臣言辞交锋不止,倒不如避开些许清净。 李桢安踏入正殿时,钟鼓声落,群臣齐声叩首。 “平身。”皇帝环视殿中群臣,神色沉稳,缓缓开口:“今日朝议,新岁初始,万象更新,诸卿皆当勠力同心,共安社稷。” 礼部尚书率先接言:“岁序更新,圣明如日,愿我朝国祚绵长,四海清宁。” 李桢安颔首,将目光转向萧云弘:“前番白党通敌一案,允弘你力查其事,揭破奸党,功勋卓着。” “朕心甚慰,今擢升为左骁卫将军。” 此言一出,随即有人出列称贺。 萧允弘稍有愣神,白宗儒此事不是他的本职,非军中调兵遣将之事,更非他求来的功劳。 这样的提拔更非比寻常,左骁卫将军,已经几乎是亲军实权的核心,能掌一军之动,立足于兵部与禁军之间。 可他却只觉这份“赏”落得太重了些,甚至……不太合时。 萧允弘低头出列,抱拳拜谢:“臣谢陛下隆恩,必不负所托。” 李桢安闻言颔首,朝议如常继续,众臣纷纷启奏。 兵部尚书程谦起身奏道:“启禀陛下。西北一带近来不靖,拓跋赫虽得前次赔银,却仍不知足,近日来延州、凉州频遭小股袭扰,虽无大战,但扰民甚甚,边将屡屡上书求援。” 李桢安闻言,未作声。 朝堂气氛微凝,众臣望向皇帝,又望向新升官的萧允弘。 萧允弘不待圣言,便出列一步,抱拳沉声开口:“臣愿领兵赴西北,上次遗祸未绝,此番当一举肃清,还我边地清明。” 李桢安却依旧垂眸,神色难辨:“此事……朕自会思量。” 萧允弘眉宇微敛,只应声退下。 心中思量,朝中尚有数位历经沙场、资历深厚的老臣将领,然若论近年军中斩获、胆识谋略,自己也算得上后起之秀。 西南一役,不仅稳住边防,更重振军心,虽无盖世声名,也已令兵中诸将刮目。 父帅至今生死不明,朝中上下多已默认其殉于沙场,连尸骨也无踪影。皇帝若有顾虑,不过是因父亲旧事残留心结。 今次倘有战功,他对自己这个羽翼未丰、根基不稳的毛头小子,又能有多少忌惮? 若此行不幸殒命于疆场,其即无子嗣继承衣钵,亦无外戚之助力。既受陛阶擢拔,为何这等关键之处,反见圣心游移? 朝会将散,众臣依次出列,萧允弘见李珏立于班中,身着玄纹朝服,神色漠漠。两人目光交汇,皆未言语,便各自离去。 萧允弘策马归至骁卫府。府中早有消息传开,一众亲随将士纷纷拱手作揖:“恭贺大人升任左骁卫将军!” 他踏镫而下,恍若那些恭贺之声都落在另一重天,略颔首便径入内堂。 屋内炉火映案,茶尚温书案之上已堆起今日奏章,笔墨整齐搁着。 片刻后,赵晟前来,抱拳道:“将军,恭贺升职。” 萧允弘只嗯了一声,低头翻了翻一页公文:“何事?” 赵晟面色一肃,低声禀道:“属下趁将军病中数日,追查上回歹徒夜袭夫人一事,乃白家旧部所为,受白玄风指示,得听夫人离府的动向,意欲将她掳走……或许还有其他图谋。” “不必再查。”萧允弘目凝窗外枯梅:“我与此无关了。” 赵晟一怔,他早听闻将军与夫人……坊间流言四起,今日又见将军面色沉静得过分,不敢再问,噤声退去。 屋内顿时归于一片寂静。 萧允弘低头从怀中取出那方绢帕,素帕兰纹犹清,边角微蜷,他垂眸凝视着那方帕子,指腹反复摩挲, 那日她走后,他从榻上醒来,耳边还残存她衣袂拂过的轻响。 他本不该放低身段哀求,她说过要走的,怎么也留不住。他病中昏沉,挽留之态几近卑微,此刻想来,真是……可笑至极。 “不过妇人耳。”他喃喃道,像要说服自己。 他将绢帕缓缓合起,收回怀中。 须臾后,骁卫府中练兵场铁甲铮铮,萧允弘立于高台之上,目光如炬,手中策马之鞭挥出一道利风。 “演战阵法,五人一列,照旧来过!” 众军士声如洪钟:“是!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